栏目分类

你的位置:广东快三是否正规呢 > 新闻动态 > 贺兰山煤矿自燃300多年,距黄河只有55公里,为何不用水浇灭?

贺兰山煤矿自燃300多年,距黄河只有55公里,为何不用水浇灭?

发布日期:2025-10-12 15:50    点击次数:190

在宁夏与内蒙古交界的贺兰山脚下,有一片煤田正悄无声息地燃烧着。不是几天,也不是几十年,而是整整三百多年的持续燃烧。那里不时升起的白烟、夜晚泛红的山体、脚下滚烫的地面,早已成为当地人习以为常的景象。

每年115万吨的优质太西无烟煤白白烧掉,经济损失超过10亿元,空气中弥漫的有毒气体也严重影响着周边生态。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个正在燃烧的煤田距离黄河只有短短55公里。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为什么不用黄河水直接浇灭?既然火这么大,烧得这么久,难道没人管?难道就真的束手无策了?

引水灭火看似简单,为何从未实施?高温煤层为何反而“怕水”?

这些问题背后藏着的,不只是技术难题,更有着地理、历史、经济多重因素交织的复杂现实。贺兰山煤层自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初年。那时候当地人并不理解煤炭自燃的危害,甚至还觉得“天降火源”是件好事。家家户户拿着烧着的煤块做饭取暖,还省了打火石。

展开剩余84%

随着小煤窑的越来越多,矿井里的明火也越来越频繁,没人关心火有没有熄灭。几十年下来,山体内部的煤层早已被点燃,火源悄然深入到地下数百米。

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开始大规模勘探贺兰山煤矿,才发现这片区域拥有超过24亿吨储量的煤炭资源。其中以太西煤最为著名,因其低硫高热量、污染少,被称为“煤中之王”。然而此时,煤层火区已经遍布整座山,单汝箕沟矿区就有25处火点。

这些火区不仅面积大、深度深,而且还在不断扩张。每年火区边缘往外蔓延10~17米,受影响的煤层已经超过6700万吨。更令人担忧的是,地下温度高达700℃,表层土壤也变得极度脆弱,稍有不慎就会塌陷。

那为什么不用水去灭火?黄河水不是就在旁边吗?55公里的距离,对现代工程来说,并不遥远。但问题的关键,根本不在“距离”,而在“高度”。

黄河流经银川段的河面海拔约1100米,而贺兰山汝箕沟矿区的平均海拔却在2000米以上。也就是说,要把黄河水泵上去,得提升近900米的高度。

南水北调工程提升的也不过100米左右,还是靠着多级泵站和超级干渠才实现的。要把水提升到贺兰山的高度,不仅耗电量惊人,还可能比南水北调的投资还要大。而这还只是第一道难题,真正棘手的,是高温煤层遇水之后的化学反应。

炽热的煤块一旦遇到大量水,会迅速生成水煤气,也就是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混合物。这种气体具有极强的爆炸性,冲击波可以把几十米外的钢板掀翻。

不仅灭不了火,反而可能引发更大的灾难。而且,山体下方本身已经被多年火烧得千疮百孔,灌水进去只会渗入空洞,根本无法形成有效封堵。水进不去火源,反而会让更多空气进入,加快火势蔓延。

这就像在一个破了洞的水桶里灌水,不仅白费力气,反而可能把水洒得满地都是。那么,不用水,还有没有其他办法?

其实国家并不是没有治理过。从2016年到2023年,国能宁夏煤业公司累计投入了4000多万元,采用了黄土覆盖、打钻注浆、剥离火源等方法。打钻注浆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式,就是往地下注入高浓度泥浆,阻隔氧气。

理论上可行,现实却很骨感。贺兰山煤层本身多孔疏松,曾经的140多个小煤窑更像是一个个“通风孔”,让注浆难以封住整个火区。而且最深的火源已经到了地下280米,光靠注浆很难完全堵住氧气来源。

剥离法则是把燃烧区域的煤层直接挖掉,但问题是,这些煤炭本来就属于国家重点资源,太西煤更是无烟煤中的顶级品种。现在把燃烧的煤刨掉,既费工又损失巨大。

更何况,火区与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相邻,盲目开挖还可能破坏生态,引发新的地质灾害。为了避免生态越治理越乱,国家目前采用的是“保守治疗”方案。也就是说,在不大规模破坏的前提下,逐步压制火区蔓延,同时进行生态修复。整个治理规划预计到2030年才完成,预算高达40亿元。

而在此之前,火区还将继续燃烧,每年吞噬掉逾百万吨太西煤。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要花40亿去治理,每年损失也不过10亿,值不值?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关系到一个核心逻辑:长期损失与一次性投入的权衡。

如果放任火区继续燃烧,今后几十年损失的煤炭和生态价值将远超40亿。而且火区越烧越深,治理难度也会越来越大。从这个角度看,早一点治理,虽然投入大,但更划算。

更重要的是,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生态安全问题。火区排放的二氧化硫、颗粒物等,已经对周边空气造成严重污染。火区排放的颗粒物,相当于一个中型火电厂的200多倍;二氧化硫的排放也高出常规工厂20倍以上。

当地居民不敢开窗,生态系统也正在受到破坏,草木难以生长,土地易塌易裂。还有人提出人工降雨能不能救火?理论上可以,但贺兰山属于干旱区,年降水本就稀少,人工降雨受限于空气湿度条件,效果极不稳定。

就算成功降雨,也只是表面湿润,深入地下的火源根本无法被触及。这种情况就像屋子着火了,你站在屋顶上泼水,下面火势依旧熊熊燃烧。所以真正可行的,还是从源头控制氧气供给,降低煤层温度,逐步切断火源。

这也是为什么国家不走“简单粗暴”的引水路线,而是选择技术难度高但更安全有效的注浆+剥离方案。而且近年来,国家已经关闭了大量小煤窑,全面整顿矿区开采秩序,遏制非法挖采行为。

火区治理也纳入了生态修复重点工程,相关科研团队不断优化治理技术,争取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治理效果。未来一旦火区熄灭,还将对矿区进行回填复绿,恢复植被,彻底消除火区对自然生态的破坏。

这不仅是对资源的保护,更是对未来的负责。贺兰山的火,烧了三百年,留下的是一个国家在发展与环境之间不断权衡、不断探索的缩影。如今我们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也看到了中国在面对复杂自然灾害时所展现出的技术实力与治理智慧。

贺兰山煤层自燃并非无人治理,而是因为特殊的地理、高温反应和生态考量,不能简单用水扑灭。国家正通过科学治理逐步压制火区,未来几年将迎来全面熄灭。这场三百年的火灾,也正在被逐步写入历史。

发布于:河南省

上一篇:即梦、火山引擎联合上海电影发起AI影像作品征集,优秀作品将直通釜山电影节
下一篇:没有了